包心鑒:科學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的歷史方位及發展要求
包心鑒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這一重要論斷,深刻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規律,深刻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新的歷史方位,深刻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大歷史觀總結歷史、開辟未來的戰略思維和科學方法。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
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不久,在面臨嚴峻挑戰和巨大困難的形勢下,我們黨即領導人民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懈探索。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深刻回答如何既學習蘇聯經驗又不照搬蘇聯模式的重大問題,逐步形成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成功開辟了依托社會主義制度和獨立自主力量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入破解如何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明確提出并奮力推進“中國式的現代化”戰略構想,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成功開創了通過改革開放和“三步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新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就如何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這一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及其深入實踐,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著眼解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深刻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深刻破解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時代課題,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蘊含著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基本規律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時代邏輯,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上所具有的巨大真理力量。
歷史經驗表明,我們黨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懈探索,是一個理論認識不斷深化、實踐探索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與實踐雙向創新的過程。“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堅持“兩個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道。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黨的二十大高屋建瓴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總體戰略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在,離“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步戰略目標還有十年時間,這十年中,前五年即“十五五”時期尤為關鍵和重要。能否按照既定規劃和目標全面加強各項現代化建設事業,夯實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堅實基礎,直接關系到能否順利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
第一,在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上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建議》再次強調這一真理性認識,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上全面發力,著力夯實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牢固根基;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第二,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第一推動力。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基礎、技術基礎的關鍵所在。《建議》強調,要以加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動力,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時俱進改造傳統生產力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第三,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夯實基礎、全面發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尤其要充分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方面的根本動力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議》進一步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在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發展格局、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第四,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上夯實基礎、全面發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建議》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在面向現代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第五,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夯實基礎、全面發力。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建議》明確要求,“十五五”時期要在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上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實現這一美好目標、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第六,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上夯實基礎、全面發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十五五”時期是實現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建議》強調,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文明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在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上取得突破性成就。
以上方面,既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戰略任務,又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部位。把握住這些重點任務和關鍵部位,也就抓住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
在深入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和矛盾中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
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既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等一系列特有的優勢,又面臨著諸多矛盾問題和風險挑戰。《建議》深刻分析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面對艱巨任務和復雜形勢,關鍵在于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歷史主動,“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堅持問題導向,是新時代我們黨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信心所在、發展后勁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每一步推進,都內在要求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發展張力、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效應。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在深入解決問題中推進各個領域現代化建設,不啻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基本規律。
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矛盾和問題,既有各國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共性問題,又有在中國特有國情條件下所面臨的個性問題;既有長期存在的需要反復化解的老問題,又有在新形勢下產生的新問題。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所產生的新問題,突出表現為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仍然存在著不少影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約因素;妨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一些領域市場機制發育不充分、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與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突出表現為一些陳舊思維和狹隘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嚴重影響人民群眾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我們這個大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面臨的獨有難題,突出表現為一些領域和層面形式主義嚴重,干部隊伍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現象,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扼制,以權謀私、恃權腐敗依然是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上述種種問題和矛盾,表現形態各異、成因錯綜復雜,實質上都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提高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化解矛盾、應對挑戰的能力水平,充分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主動精神和創新創造活力,凝聚成萬眾一心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作者為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