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協同探索地理學教師培養新路徑
曹羅丹 李加林 馬仁鋒 徐 皓
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對于地方高校的師范專業而言,如何精準對接基礎教育改革與區域發展趨勢,培養出兼具扎實學識、卓越能力與家國情懷的創新型師資,事關專業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校地協同為支撐、以本土實踐為特色,構建了“課程-協同-實踐”三維聯動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地方綜合大學地理學教師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樣本。
理論引領:以學生為中心重構課程生態。現代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學習者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我能力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我們將“以學生為中心”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首要落腳點便是課程體系的革新。
為不斷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緊緊圍繞“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構建課程平臺。專業課程體系融匯“地理學+教育學”,采用“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高質量的中學地理師資。從“師范性”出發與地方中學、名師工作室合作,實行“大學+中學”雙導師制,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群師資結構,激發學生“真實課堂”學習興趣,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的接軌。構建區域地理課程,突出地方性高校的區域課程特色,以海洋相關領域為重點,建設海岸帶資源開發與評價、城市與區域交通地理、人工智能與海洋科學、鄉村地理學原理與應用等區域特色線上(或知識圖譜)課程,形成地理學教師教育專業特色課程資源。
機制創新:以校地協同凝聚育人合力。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打破高校與社會的壁壘,是提升人才培養適應性和有效性的關鍵機制。深化高校、地方政府與中小學的合作,是師范生培養緊跟基礎教育前沿的必由之路。
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專業依托駐地市域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優質地理教學資源的區域共享與輻射模式,形成了區域地理學教師協同育人模式。該專業先后與寧波、舟山數十所高中協作成立了教師發展學校聯盟、區域協同育人虛擬教研室等,構建了校級地理實踐資源共享框架,實現了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融合。進而優化了教育實踐課程及其教學體系,探索出地理學的教師發展學校聯盟綜合育人路徑。搭建了專業教師與一線教育專家協同教學機制,形成“教-學-研-賽”四位一體的校內外資源聯動育人體系。近四年,協同打造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程3項,浙江省基礎教育精品課程4項;編制校本特色教材和課程材料4項;獲寧波市基礎教育成果獎、浙江省基礎教育成果獎各一項。
路徑突破:以本土實踐賦能綜合素養。體驗式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源于實踐體驗,并通過反思、抽象概括與主動應用得以深化和內化。將本土資源轉化為鮮活的教學現場與科研課題,是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研中悟”,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協同發展。
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整合校內外本土地理教學資源,構建了以地理實踐平臺為依托的一體化、梯度式綜合教師教育實踐體系,形成了“地理實驗、技能實訓、教育實踐”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機制,定期舉辦GIS制圖、土壤動植物識別、地圖“三板”等地理師范特色鮮明的競賽,提升師范生在3S技術應用、地理教具設計與制作等方面的創新實踐能力。積極借助“創新創業訓練平臺+教師科研項目+畢業論文”等科研實踐形式,全面培養師范生的創新思維與科研素養,構建貫穿全程的科研能力訓練體系。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