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仁:“慎行不茍”當成官箴
劉效仁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劉裕病重,召徐羨之、傅亮等大臣托孤。劉裕問:“太子年幼,諸卿當如何輔佐?”徐羨之答:“臣等當以慎字為先,不妄為,不躁進,保社稷安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曰:“宋初之穩,在徐傅諸臣能守慎道,故能承武帝之業。”
“慎”字歷來為官箴之一。南宋詩人,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的呂本中(1084—1145年)所著《官箴》第三十三條開宗明義:“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正因切中肯綮,明代朱元璋曾命翰林院,將呂本中的《官箴》刻于行署照壁,清康熙帝更是親書“清慎勤”賜予各地督撫。
其實,“慎”字之后,還可添“行不茍”三字,合為“慎行不茍”。即為政者既要勇于擔當,奮發有為,不能茍且,敷衍塞責,躺平了事;亦當審慎用權,科學決策,不能隨隨便便,任性而為,充當“三拍干部”。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告誡黨員干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也要解決不懂裝懂、自以為是的問題,防止出現拍胸脯、拍腦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不只是領導換屆、換班子之際,官員當以“保社稷安穩”為主為要,即便是平時為政行政,同樣需要恪守安定之道,保民生平安,保一方安寧。顯然,無論承上啟下,還是開拓創新,都需要以“慎”為先,慎行不茍。
所謂“不妄為”,凡事依規矩辦事,依法律行政,不能為了人為制造政績而妄斷妄行,一意孤行。無論為民辦實事、辦好事,還是大力發展經濟,擴大地方經濟規模,務必量力而行,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既不能超越地方經濟實力,大肆舉債上項目,亦不能凡事想當然,憑個人的血氣之勇做決策、拍板子。
前些日子,媒體就公開披露,一地在剛完成脫貧摘帽、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擅自變更在城區新建公共衛生間項目的設計方案,擴大修建面積,實施豪華裝修,10個公廁就耗資上千萬元。據稱,這些公廁不只造型獨特,且設施齊全,配有中央空調、排風系統、烘手器、凈化開水機等各類設備,還安裝有Wi-Fi、音箱等,以至每個公廁都按“星級標準”打造,配備24小時專人看護管理。這樣大手大腳,乍一看似乎是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的“善舉”,其實是不恤民情的鋪張浪費,是超越現實、本末倒置的“政績秀”。
我注意到媒體報道時的用詞,稱那領導說“要建就建最好的”,于是“大筆一揮”,把造價就翻了番兒。“大筆一揮”,不正是“三拍干部”的典型表現嗎?在一些干部那兒,民主決策程序早被置之腦后,腦袋瓜所想的就是“大工程”、亮眼工程。名義上敢作為,大氣魄,大手筆,實質是肆意而為,膽大妄為,權大妄為。
所謂“不躁進”,說白了就是按照經濟運行的規律辦事,有始有終,慎始慎終?傄炔シN,深耕耘,等其扎根、開花、結果,才好有收成。是故,就不能“躁進”,拔苗助長。今天剛開會動員,布置任務,十天半月就要有結果,還要求上報圖片、視頻。這就只能逼著下屬閉門造車,文字上繡花,視頻中作假。領導的官僚主義,導致下級乃至層層的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和花架子便屢禁不絕。
為官怎樣才能“慎行不茍”?一是當不忘初心,思而后動。如漢文帝議削藩,不盲從諫言,先謀后斷;二是當審慎決策,謹于細節,如諸葛亮拒子午谷之策,慮及風險,不貪僥幸;三是當不貪虛名,摒棄貪欲。只要心態正,為民生計,為社稷計,不唯名唯利,唯實是取,祛除浮躁心理就不難。而私心雜念一除,自能“慎行不茍”。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