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君 張亦弛:涵養“常懷千歲憂”的歷史自覺
張運君 張亦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堅定‘四個自信’,最終要堅信共產主義、堅信馬克思主義。我們身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心要想著遠大目標。”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廣大黨員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胸懷大局、著眼長遠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有的同志在工作中陷入事務主義、得過且過、急功近利,對潛在風險警惕性不足,缺乏長遠目標和大局觀念。這深刻表明,黨員干部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警醒自己,涵養“常懷千歲憂”的歷史自覺尤為必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對立和統一的兩個方面,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著相應的否定理解。因此,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洞察大勢的歷史清醒、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篤定前行,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黨史中感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常懷憂患之思,方能讓“于安思危,于治憂亂”成為一種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散一尺。涵養“常懷千歲憂”的歷史自覺,必須固本培元。憂患意識和長遠眼光不會憑空而來,而是植根于對理想信念的不懈堅守。現實中,個別人把“占位子”“搶票子”看成人生“硬道理”,問題表現在作風紀律上,根子實際在理想信念上。歷史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只有精神上不“缺鈣”,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這一共產黨人的“本”,才能涵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才能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才能將有限人生自覺融入人類解放的壯麗征程。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面對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和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必須將“常懷千歲憂”的歷史自覺轉化為“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的擔當作為。在改革發展的主陣地、服務人民群眾的第一線,時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備戰姿態,化壓力為動力、變壁壘為階梯,戰勝一切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在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的關鍵之年,廣大黨員干部更應堅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不斷增強憂患意識,主動研判風險,確保在風高浪急的考驗中不偏航、在驚濤駭浪的挑戰中不退縮,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新篇章貢獻力量。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