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來:于世界發展大潮中把握戰略主動與歷史必然
戴維來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作出的“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的重大判斷,是對時代特征清醒的認知與精準的把脈。它既是直面風險的清醒警示,也是把握機遇的行動號角,為我們在不確定性中錨定航向、贏得主動確立了現實坐標。
于世界歷史的結構性分野中把握演進方向
全會提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這一“變”,已非過往的周期性起伏與局部性震蕩,它是一場觸及世界政治經濟根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結構性分野。具體表現為全球權力格局深度重構,技術革命重塑生產范式,地緣沖突加劇規則碎片化;西方主導的單極秩序解體,多極化趨勢加速演進,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失效、失能與重組壓力。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顛覆性技術突破邊界,在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治理赤字與安全挑戰。透徹理解此“變”的本質,方能綱舉目張,從容經略。
其一,此變在于全球化底層邏輯的重構。過去數十年以效率為圭臬、由資本主導的全球化范式,其內部孕育的發展鴻溝、社會撕裂與治理赤字等矛盾,已然積重難返。而全球疫情與地緣沖突,則如同催化劑,徹底引爆了這些潛藏的危機。由此,安全、韌性、身份等非經濟因素,日益強勢回歸國際關系的核心,其權重在許多領域甚至超越了傳統的經濟效率考量。所謂的“友岸外包”與層出不窮的技術壁壘,正是這種“安全優先于效率”新邏輯的鮮明注腳。這預示著一個充滿摩擦與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對我國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智慧,提出了重大的考驗。
其二,此變在于全球力量格局的根本性轉移。以西方為中心的單極世界秩序所賴以維系的物質基礎與道義光環,同步走向不可逆轉的衰落。同時,以中國等為代表的新興力量群體性崛起,全球南方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登上世界歷史的中心舞臺。世界歷史的鐘擺清晰地從大西洋兩岸,擺向廣闊的亞非拉大陸。這股新興力量不尋求顛覆,而志在變革;不制造分裂,而推動團結合作。這正是我們最大的戰略機遇。與這股歷史大潮同向而行,與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站在一起,我們就擁有了最堅實、最深厚的戰略依托。
其三,此變在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范式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技術集群,其顛覆性超越以往。它有望改寫經濟增長的公式,重新定義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乃至人類文明的未來圖景。誰能率先在基礎科學上實現源頭創新,在產業生態上形成引領優勢,在應用場景上完成率先落地,誰就能執掌下一輪全球競爭的權杖。這是“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時代鐵律,也是我們發揮制度優勢、激活市場潛力,實現“換道超車”的歷史性窗口。
因此,全會作出“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戰略判斷,絕非折中之語,而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與歷史辯證法的深刻洞察。危與機,從來一體兩面,互為條件。風險挑戰是舊秩序對歷史潮流的頑固阻礙,而戰略機遇則是新力量在歷史必然中的必然勃興。我們的使命,就是在“危”中見“機”,在“變”中求“進”,于驚濤駭浪中,堅定地航向民族復興的壯麗彼岸。
于大國競合的深層邏輯中保持戰略定力
“變”為大勢,“局”為棋眼。這個“局”,核心是大國戰略博弈。但若將其簡單理解為地緣政治的權力游戲,則失之于淺。這場博弈的深層邏輯,是不同發展哲學、現代化模式、世界秩序觀之間的歷史性對話與較量。
一方面,守成者意圖將其霸權邏輯固化,通過構筑排他性的技術高墻、推行歧視性的貿易規則、渲染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竭力將我們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阻斷我們邁向更高能級的歷史進程。其內核,是零和博弈;其目的,是維護中心地位;其手段,便是全面的戰略圍堵。全會重申“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正是吹響了直面這一嚴峻現實的集結號。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有更深刻的清醒,這場博弈的最終勝負手,不在外部的攻防,而在內部的根基。全會以很大篇幅強調“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正是我們黨歷經百年風雨淬煉出的根本戰略智慧,是應對一切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定海神針”。它揭示了樸素而顛撲不破的道理:我們自身的強大與繁榮,便是對一切外部挑戰與遏制最有力、最徹底的回應。
于人類文明的新敘事中贏得歷史主動
戰略的最高境界,是主動塑勢。全會強調的“歷史主動精神”,其真義不止于戰術層面的“識變應變”,還在于戰略層面,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擘畫一條新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以無可辯駁的蓬勃實踐,徹底終結“現代化即西方化”的唯一神話。
第一,以高質量發展破除資本邏輯的藩籬。西方現代化模式內生于資本無限擴張的沖動,最終釀成了深重的生態危機與社會鴻溝。而我們所追求的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五大發展理念為內核的全新范式,要求在發展中守護青山綠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共同富裕為追求,彌合發展的失衡與不足。它是對資本邏輯的揚棄和超越,指向一種更永續、更包容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以高水平開放重塑全球合作的格局。對于逆全球化的洶涌暗流,我們的答案,不能退回壁壘高筑的孤島,而要以更高水平的開放,開創合作共贏的全新航道。全會提出的“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拓展國際循環”等,是我們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的一步“先手棋”,標志著我們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全球高標準經貿規則的積極塑造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最終將讓任何強制“脫鉤”的企圖,淪為癡人說夢。
第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集團對抗的迷霧。針對全球治理的赤字,中國始終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推動全球治理邁向公正合理的新方向。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金磚機制的歷史性擴員;從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到為網絡、深海等新疆域確立規則,中國以堅實行動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承諾,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的發展理念持續贏得世界認同,并不斷積蓄走向未來的強大動力。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教授)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