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寇準,積性成命釀悲歡
王厚明
提及北宋名臣寇準,絕不能否認他的歷史貢獻。在遼國大舉侵宋的危難時刻,寇準力挽狂瀾,堅請宋真宗親征,并主持談判,與遼國訂立了澶淵之盟,開辟了宋遼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當時民間有“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的說法,宋太宗贊許他:“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然而,寇準仕途坎坷,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在顛沛流離中客死異鄉(xiāng)。品察寇準的為官軌跡,身居高位又性情耿直的他,領(lǐng)導藝術(shù)的缺失或多或少影響了他本該輝煌的一生。
個性剛直偏執(zhí),不善團結(jié)共事。寇準忠心耿耿、熱忱報國,但他鋒芒畢露,心直口快又爭強好勝,這也成為他的性格缺陷,導致幾度宦海沉浮。寇準與知樞密院事張遜多次在皇帝面前爭論政事,缺乏求同存異的氣度,使得工作糾紛逐步演變成私人恩怨。寇準曾同大臣溫仲舒一道行走,遇上一瘋者迎著馬喊“萬歲”。張遜慫恿判左金吾王賓告發(fā)此事,寇準則據(jù)理力爭,兩人互不相讓,爭相揭發(fā)對方短處,結(jié)果雙雙被貶。澶淵之盟簽訂后,受重用的寇準有些恃功傲物,主和派王欽若趁機向宋真宗進讒言,稱澶淵之盟其實就是城下之盟,寇準使真宗以身涉險,其心險惡。寇準因此被謫為陜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做事剛愎固執(zhí)的寇準,安排加官進秩有失公允,其親近故舊多被破格安排要職,受到彈劾。待宋太宗質(zhì)問時,寇準一味爭辯,讓宋太宗感到寇準不諳人情世事,遂罷其宰相職,貶為鄧州知州。當寇準再升任樞密使,又和樞密副使曹利用及宰相王旦鬧起矛盾。宋真宗也認為寇準的脾氣不利于內(nèi)部團結(jié),將其外放到西京洛陽任留守。
喜好奢侈享樂,有失表率形象。功成名就之時,寇準不免居功自傲,漸失本色,迷戀奢侈浮華的生活。《宋史·寇準傳》記載,“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講到寇準性情豪爽奢侈,喜歡一醉方休,每次宴請賓客,都要把門插上,卸掉拉車的馬,不喝盡興不許離開。在歐陽修的《歸田錄》里,也詳細記錄了寇準宴會的情況:“早貴豪侈,尤好夜宴,不點油燈,雖溷馬廄,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后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凝地往往成堆。”馬廄、廁所這些地方,也一定要燃著昂貴的大蠟燭。寇準還對一種名為柘枝舞的西域舞蹈情有獨鐘,往往不顧時辰,讓舞者叫苦不迭。而宴席中寇準喝得興起,喜歡濫施賞賜,有一次就給一個歌伎五匹上好的綢緞,讓身邊的寵妾都覺不妥。
批評不分場合,人為樹敵致禍。歷史上耳熟能詳?shù)牧镯毰鸟R典故,正是源自寇準與丁謂。寇準本與丁謂有著師生的舉薦提攜之恩,丁謂考取進士時,寇準是主考官。天禧三年(1019年),寇準第三次擔任宰相后不久,推薦丁謂任參知政事,做自己的副職。權(quán)傾一時,寇準對部屬丁謂說話沒有分寸、批評不分場合,權(quán)力任性的他口無遮攔間樹友為敵,埋下了禍患的種子。有一次在中書省聚餐,羹湯弄臟了寇準的胡須,丁謂起身為寇準擦拭胡子上的湯汁。這本是好意,寇準卻當眾譏諷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大庭廣眾之下遭羞辱,懷恨在心的丁謂決意報復。盡管丁謂并非忠善之輩,但寇準的做法無疑加劇了丁謂的叛逆走向。
及至宋真宗晚年,丁謂抓住寇準的一些失誤,與劉皇后合謀,對寇準二十八天內(nèi)三次貶官,直至流放廣東雷州任參軍,令其窮困潦倒之下一命嗚呼。家人竟無錢將其下葬,最終未及運至陜西老家而在洛陽草草下葬,一代名相的歷史歸宿令人嘆息。
古語云:“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寇準性格耿直卻不善團結(jié)共事,敢于擔當卻不能嚴謹自律,辦事果敢卻不知講究方法,任性不拘的個性決定了他悲歡跌宕的命運,值得后人深思審鑒。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jīng)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xiàn)了實質(zhì)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guān)新聞輿論事業(yè)...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