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一龍:五年規劃是中國之治的突出優勢
鄢一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五年規劃是中國之治的突出優勢。通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我們黨能夠更好地把握歷史主動,以持之以恒的戰略定力、總攬全局的戰略視野、務期必成的戰略魄力,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縱深發展。
創造中國發展奇跡的重要方式
回望新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我們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與持續時間最長的發展奇跡。中國能夠創造這樣的發展奇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形成了五年規劃的顯著制度優勢。從1953年開始至今,我國已經連續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2026年將開始實施“十五五”規劃。五年規劃雖然并非中國首創,但是能夠長期堅持下來并取得重大成就,則是舉世罕見的。在二戰后的“計劃化浪潮”中,發展中國家普遍將五年計劃作為推進工業化的手段,但這些國家大多又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五年計劃。與此不同,我國依靠黨的堅強領導一以貫之地創新和發展五年規劃,并有效推動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使五年規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組成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五年規劃作為擘畫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階段性部署,在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
實現國家目標的治理機制
中國擁有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能夠選擇正確發展方向,持續制定合理發展目標,能夠高效動員全社會資源確保目標完成,這是中國之治的突出優勢。五年規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長遠布局、漸進調適、持續推進,現代化是一以貫之的主題,同時在具體目標上與時俱進,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五年規劃編制將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將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統一起來,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五年規劃編制過程中,“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不但政府各個部門、各個層級共同參與,通過政治引導、規劃銜接等機制,引導地方、部門與中央規劃對標對表,研究機構、專家也廣泛參與研究和論證,同時以多種形式聽取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從“十四五”開始,我國首次在五年規劃《建議》編制階段,通過網絡公開征求意見。“十五五”又將此項工作提前了近3個月,以便能夠更廣泛、更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五年規劃開門問策、集思廣益,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征求意見,找到最大公約數,凝聚最大政策共識,集中體現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愿景。
優化資源配置的有形之手
實踐證明,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五年規劃是市場友好型規劃,規劃性質是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而不是微觀性實物性指令性,是彌補市場失靈,而不是替代市場。新時代以來,我國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充分發揮規劃提升政府效能、彌補市場失靈的功能,形成了市場無形之手與規劃有形之手相互補充的組合優勢,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五年規劃主要定位是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范經營主體行為。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的戰略導向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內在要求,五年規劃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五年規劃的戰略導向功能,有利于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高宏觀經濟治理效能。五年規劃系統設計公共政策,集成任務舉措,對接項目布局,對于一攬子政策進行通盤部署,避免了政策碎片化和相互沖突。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五年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規劃共同組成的三級四類的國家規劃體系。加強五年規劃戰略導向功能,能夠引導各級各類規劃各司其職、貫通銜接。(作者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