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旗 高彥:深刻把握“六個堅持”的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
王軍旗 高彥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即“六個堅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既是“十四五”規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謀劃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考量,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了行動指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貫徹好、落實好“六個堅持”重要原則,強化政治保障、踐行根本立場、把握時代主題、培育動力源泉、完善體制機制、夯實穩固基礎,確保“十五五”規劃提出的各項指標如期實現。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中央權威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原則,將黨的決策部署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正因為充分發揮了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把方向、管大局、謀戰略、保落實方面的關鍵作用,才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取得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據統計,“十四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后,先后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到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提升至17.1%,2025年經濟總量預計達140萬億元。
“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進入“十五五”時期,貫徹落實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原則,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二是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三是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四是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狠剎各種不正之風,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五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配置、運行的規范和監督,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
堅持人民至上,推動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承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十四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在民生領域投入持續加大。據統計,“十四五”時期,我國民生領域財政投入近100萬億元,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其中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31.9%,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比2020年提高1.07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在第4位。
“十五五”時期,貫徹落實堅持人民至上原則,需要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是堅持人民地位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守住人民的心,就必須積極推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二是堅持人民力量至上。人民群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之源。貫徹落實“十五五”規劃,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群眾學習,拜人民為師。三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價值立場的試金石。“十五五”時期要在推進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的歷史進程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四是堅持人民評判至上。中國共產黨權力的行使必須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要將“民生是否真正改善”作為衡量一切經濟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力求在“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交出一份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優異答卷。
堅持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規律演進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一原則要求進一步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區域實際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十四五”時期,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邁出新步伐、躍上新臺階。五年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涌現出一批標志性科技創新產品,深度求索大模型(DeepSeek)、國產人形機器人、生物醫藥等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到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超40%,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占比約22.8%。2025年,我國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前十。
“十五五”時期,貫徹落實堅持高質量發展原則,需要做到三點:一是強化創新驅動,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二是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不斷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完善綠色轉型機制,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牽引,設立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清潔能源與新材料技術攻關,完善全國碳交易市場與自愿減排交易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增強社會活力與創新動能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原則,將改革與開放協同推進,強調深層次改革和制度型開放雙向發力,以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以高水平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
“十五五”時期,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原則,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加快國內市場建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與投資的互動,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二是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三是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四是推動區域協同改革。推動東、中、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動力源,長江、黃河兩條綠色發展帶實現新的突破。同時,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政策疊加效應,為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示范探路。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形成市場與政府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原則,是在“十五五”規劃中新增的一個重要原則,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政府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在“十四五”期間,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出臺并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進生態環境標準制修訂,推動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科技成果評價三項改革試點,有力促進了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原則,需要明確市場和政府的行為邊界,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構建創新引領、科技驅動、協調有序、共享包容的中國式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有效市場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競爭和供求機制,完善清晰合理的產權界定、公正的司法體系,完善競爭政策,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實現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在有為政府方面,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調節收入分配,彌補市場失靈,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制定和維護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監管,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實施國家重大戰略,防止資本流向的短期化和泡沫化,確保經濟發展長期服務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筑牢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固基礎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原則,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安全保障體系,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十四五”以來,糧食年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統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新能源加快發展,金融體系穩健性持續增強。2024年蓋洛普法律與秩序指數顯示,中國安全得分高于德國、法國、日本和韓國等發達國家。這些突破性成就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為保障國家安全夯實了底座,充分彰顯了我國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治理智慧。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原則,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將風險防控要求嵌入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定中,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一是注重“三鏈”安全。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的穩定與安全事關國家安全、人民福祉與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的順利實現。要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增強供應鏈韌性,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二是加強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掌握發展主動權、保障國家經濟、國防等各領域安全的“命門”所在。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三是聚焦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借助數據驅動和科技賦能,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做到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確保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作者分別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人才、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