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黛春:王陽明與陸九淵 “心即理”異同辨析
方黛春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南宋江西象山先生陸九淵此語,常被視作宋明心學的“第一聲春雷”。至明代,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揭出“心即理也”“致良知”,將心學推向高峰,并隨其軍功、講學遠播東南。兩者皆以“心”為本體,以“理”為歸宿,強調道德主體的內在自足性,構成中國哲學史上一條極具特色的思想脈絡。然同為“心即理”,陸王二人之立言宗旨、工夫路徑、社會指向卻同中有異。
本體論之探:宇宙之心與良知之體
陸九淵所言“心”,首先是宇宙論概念:人與天地萬物同此一“理”,而“理”不在彼岸,就在“吾心”之中。故曰:“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此“心”是“大心”,是“公心”,具有絕對性與普遍性,故可一舉統攝知識、倫理與政治。他反對程朱理學將“理”外化為客觀秩序,主張“理”不在事物之中,而在“吾心”之內。此“心”非個體之私心,而是“大心”,即與宇宙同體之“公心”。故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王陽明則進一步將“心”具體化為“良知”。其“心即理”非泛言宇宙之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道德判斷力——“良知”。陽明云:“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良知不僅是道德本體,更是實踐主體,能“知是知非”,具有當下判斷與實踐的能力。良知具三性:一是知是知非的“判斷力”;二是好善惡惡的“情感力”;三是“知行合一”的“實踐力”。故陽明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
兩者之別在于:陸象山之心,是宇宙論意義上的“大心”,強調心與宇宙的同一性,具形而上之超越性;而王陽明之心,是倫理學意義上的“良知”,強調心的道德自律與實踐能力,更具現實性與操作性。前者如高山巨川,后者如清泉涓滴,共同構成心學“既超越又內在”之品格。
工夫論之異:發明本心與致良知
陸九淵之工夫,重在“發明本心”。他認為人心本善,只因“物欲遮蔽”而失其初心。故為學之要,不在外求,而在“剝落”遮蔽,復其本心。其教學法亦頗獨特,強調“六經皆我注腳”,反對繁瑣訓詁,主張“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確立道德主體之自覺。
王陽明則提出“致良知”三字訣,作為一生學問之宗旨,強調“事上磨練”,良知本具,但需“致”之——即在具體事事物物上落實、擴充、踐行。陽明強調“知行合一”,反對將“知”與“行”割裂。他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故其工夫不在“復其初”,而在“充其極”,即于日用倫常中不斷磨煉、擴充良知,使之“精察明覺”,達到“無一毫人欲之私”的純然天理境界。
兩者工夫路徑之異,實乃哲學重心之轉移:陸九淵重在“悟”,強調頓悟本心,具有一種“反本”的超越性;王陽明重在“行”,強調在實踐中完成道德自我,體現出“即工夫即本體”的實踐理性精神。黃宗羲評曰:“象山之學,以不讀書為學;陽明之學,以致良知為學。”一剛一柔,一總一別,共同豐富了心學工夫譜系。
政治倫理之辨:士人擔當與百姓日用
陸九淵雖強調“心即理”,但其政治倫理仍具濃厚士人精英色彩。其《與侄孫濬書》云:“大人者,以天下為度。”他主張“大人為學,志在天下”,強調士人應以“本心”為據,擔當綱常倫理之責。其“心”雖普遍,但其行使主體仍是“士”階層,普通百姓難以直接參與“理”的體認與實踐。
王陽明則明確提出“滿街都是圣人”,認為“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他將“心即理”從士人精英的形上思辨,下放到百姓日用之常。無論是農夫、工匠,只要能“致良知”,皆可成德。這種“道德平等主義”極大拓展了心學的社會基礎,也為明代中后期民間講學、鄉約自治提供了理論支撐。
兩者差異:象山之心學是“士人自律”的政治倫理;陽明之心學是“百姓自治”的社會倫理。前者重“上行下效”,后者重“下學上達”,為今日基層德治、社區自治提供了傳統范式。更值得注意的是,陽明在地方治理中推行“鄉約”“保甲”“社學”等制度,皆本于“致良知”之教,試圖以道德教化替代嚴刑峻法,實現“化民成俗”的理想。其政治倫理非空言心性,而是將“心即理”落實于社會治理之具體實踐,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制度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陸九淵與王陽明雖同倡“心即理”,但其思想重心、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皆有顯著差異。陸九淵之心學,是宋代理學內部對程朱“性即理”之反動,旨在重建道德主體之自信,其“心”具宇宙論之超越性;王陽明之心學,則是明代社會變遷下的思想重構,其“良知”更具倫理實踐性,是心學社會化、平民化之完成。兩者共同構成中國哲學史上一條極具生命力的思想傳統,其精神內核——對道德主體性的高揚、對內在良知的信任、對實踐理性的強調,至今仍具深遠啟示。
今日重辨陸王“心即理”之異同,非為復古,實為開新。在價值多元、道德焦慮的當代社會,心學所倡“反求諸己”“知行合一”“人人皆可為圣賢”之精神,對個體,以“致良知”抵御功利主義之“外部評價”;對社群,以“鄉約”精神重建鄰里信任;對治理,以“道德教化”補“技術治理”之不足,實現“潤物無聲”的教化功能,助力構建具有中國主體性的現代倫理體系。寧波作為王陽明講學過化之地,自古人文薈萃,心學遺風猶存。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陽明文化”研究傳播,建設“陽明故里”、舉辦“陽明心學大會”等,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者為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