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做好提振消費大文章
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進入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多措并舉擴大消費需求,消費市場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十四五”期間,一系列全面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穩步實施,消費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日益凸顯,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成效顯著。
消費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
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新時代以來,我國消費市場潛能逐步釋放,2018年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隨著消費規模穩步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超過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的貢獻率。“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202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繼續發揮經濟發展第一拉動力作用。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和生產消費增長勢頭良好。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作為最終消費的兩種形態,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十四五”期間,恢復、刺激、提振消費的相關政策和專項行動接續出臺,有力促進了汽車、家居、電子產品、旅游等重點消費以及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此外,以企業為消費主體的生產消費也呈加快發展態勢。“十四五”期間,我國通過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拉動廠商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同時依托先進科學技術、完備產業體系和先進制造業基礎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推動下,對生產資料和生產性服務的消費等生產消費快速增長。
農村消費活力持續迸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低收入群體消費結構顯著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步伐加快。2013年至2024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率約為城鎮水平的2倍,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下鄉,開展以舊換新等活動,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城鄉融合消費網絡持續完善,農村消費梯次升級。
改善型消費比重逐步上升。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費從滿足“吃飽穿暖”基本需求的消費轉向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品質消費。2013年至2024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1.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品質持續優化升級。“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供給和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有效滿足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消費結構逐步優化,居民消費升級態勢明顯。2021年至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娛樂支出、醫療保健支出等改善型消費支出增速均快于消費支出總體增速。
服務消費提質擴容。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持續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以創新激發服務消費內生動能,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大力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2013年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對GDP貢獻率最大的產業。2014年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首次超過50%,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引擎。“十四五”期間,我國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釋放多元化消費需求,服務消費實現規模上的快速擴張以及業態模式上的不斷創新。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更加豐富。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進一步滿足人們高品質、多元化的消費需求。2014年至202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速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年均增速,“互聯網+”商業模式迅速擴張,線上線下消費渠道逐步暢通。“十四五”期間,我國積極培育新型消費,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成為消費市場的重要增長點,定制、體驗、智能、時尚消費等新模式新業態為消費市場增添新活力,創新、豐富與拓展消費場景成為當前消費領域發展的顯著特征,“Z世代”、銀發族等群體的消費成為發展重點,消費市場不斷向精細化、個性化、品質化方向轉型升級。
明晰提振消費重點方向
提升消費能力。這是提振消費的根本和暢通國內大循環、夯實經濟增長根基的關鍵。對此,一要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著力解決我國當前收入差距偏大、剛性支出占比偏高、靈活就業群體收入不穩定等問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費支出。二要提升政府消費能力,著力解決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與支出需求增加、公共服務支出不足與公共管理支出過多之間的矛盾,有效提升實際效用。三要提升生產消費能力,著力解決企業在投融資、成本控制、產業升級等方面的生產受阻與消費不足問題,促進生產消費能力提升。
增強消費意愿。我國經濟運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居民消費較為謹慎,消費意愿受到抑制,消費潛力亟待激發。對此,一要形成良好收入預期,增強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激發潛在消費需求。二要增加消費時間,通過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確保消費需求有效轉化為實際消費行為。三要豐富消費選擇,增加消費市場中優質產品供給,增強消費市場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更好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推動消費升級。當前,我國消費市場中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消費升級面臨考驗。對此,一要減少剛性支出負擔,緩解居民在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支出壓力,將更多資金投向文化旅游、健身體育等消費領域,推進消費結構升級。二要提質升級傳統消費,滿足人民群眾在衣食住行等傳統消費方面的多樣化高品質需求,完善以舊換新等支持政策。三要提升城鄉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水平,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養老保障等重點領域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需要。四要增加優質文化娛樂消費供給,提升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的規模和質量,更好滿足居民改善型消費需求。
改善消費環境。作為提振消費的重要保障,消費環境對推進消費高質量發展發揮支撐作用。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與配套支撐體系滯后之間的矛盾,阻礙消費市場進一步發展。對此,一要加強監管,及時跟進完善監管規則,實現精準化、動態化、協同化治理,營造公平競爭的消費市場環境。二要強化消費者權益保障,構建全鏈條權益保護體系,完善售后服務,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放心消費。三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即時消費、數字消費、共享消費等配套基建,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城鄉協同發展的消費環境。
推動具體舉措落實落細
統籌實施配套改革。堅持就業優先導向,支持各類企事業單位增加就業崗位,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為再就業者提供培訓,為創業者提供支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優化稅收減免政策,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完善退稅政策。放開放寬進城農民工城鎮落戶限制,推動包括戶籍制度在內的配套改革,加強住房、隨遷子女教育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居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更好滿足居民保障需求。適當擴大政府消費預算支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在減少行政管理支出的同時,增加用于公共產品和服務支出的預算,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開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改善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優化超長期特別國債使用流程,總結推廣大規模設備更新的先進經驗,對超長期特別國債的使用方向、使用規則、撥付程序等進行優化。
持續優化政策措施。加快實施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冰雪經濟、共享經濟等,培育消費新場景,促進生活性服務消費、生產性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升級。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針對消費品質量提升出臺指導性行業標準,圍繞納入以舊換新補貼范圍的家電、家裝、新能源汽車等進行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完善和探索超長期國債補貼、消費券發放、消費信貸等多種消費支持方式。優化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對納入設備更新政策范圍的設備質量出臺指導性行業標準,適當增加納入設備更新政策補貼范圍的固定資本品種。
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健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制度體系,借助智能化手段推進預付式消費模式健康發展,建立假冒偽劣產品懲罰制度,健全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費維權和糾紛解決機制。支持行業協會和頭部企業聯合制定服務消費標準,提升服務質量。有序清理限制性措施,全面摸排消費領域的制度、規定、條款,清理行業準入、交易行為、消費信貸服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特定商品或服務等方面的限制性措施,禁止搞“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破除影響正常消費行為的隱性壁壘。優化和落實休假制度,完善帶薪休假和節假日制度,保障休息休假權益,進一步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加強健康消費文化建設,大力倡導理性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
(執筆:季正聚、劉敏茹、劉承禮、王瀟銳)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