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資源開發與評價》課程本碩博一體化育人的新生態
孫 超 李加林 劉永超 曹羅丹
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旨在打破學段壁壘,實現知識的遞進深化和能力的綜合提升。通過本科、碩士、博士各階段的無縫銜接,該模式不僅強化了專業教育的系統性,還推動了跨學科融合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寧波大學《海岸帶資源開發與評價》課程立足跨學科培養理念,結合人工智能賦能知識圖譜課程方法建設,并通過多校協同的虛擬教研室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持續推動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改革,探索高質量人才培養新路徑。
一、跨學科育人: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培養復合型人才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快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管理及產業規劃涉及地理信息技術、海洋科學、測繪遙感等多個學科,迫切需要具備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需緊密結合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基于“地理科學”(理學)與“遙感科學與技術”(工學)兩大核心方向,構建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課程設計上,圍繞海岸帶資源開發、海洋地理、遙感技術及區域規劃等主題,設置《海岸帶資源開發與評價》《海洋地理》《遙感導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等跨學科課程,確保學生掌握多學科交叉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方法。課程體系采用“從基礎到應用,從學科到跨學科”的設計理念,并融入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教學方法。具體而言,在本科階段,學生通過基礎課程夯實專業知識;碩士階段,選修跨學科課程并參與項目實踐,初步掌握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博士階段,則在跨學科科研平臺上深入探索學術前沿,推動學科融合創新。此外,學校通過跨學科團隊合作,讓學生在實踐項目中體驗多學科知識的整合與應用,從而提升創新能力與解決復雜問題能力。
二、知識圖譜課程建設:重塑學科知識體系,推動教育智能化
知識圖譜課程建設是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重要支撐,旨在結構化、可視化學科知識體系,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跨學科核心知識的內在聯系。該體系以“知識地圖”形式呈現學科知識結構,構建“一圖統攬、一課貫通、多課互聯、學科融合”的課程模式。
地理系采用自頂向下的知識圖譜構建方法,首先由地理、海洋、遙感等領域專家基于海量多源數據構建課程知識本體,形成跨學科知識圖譜框架。隨后,采用人工智能與人工標注相結合的方式,逐層劃分知識模塊,確保知識點的精準性和層次化。在課程內容設計上,通過結構化、多樣化教學資源的整合,打造跨學科知識體系。例如,在《海岸帶資源環境》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海洋學、地理信息技術、環境科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還借助知識圖譜了解各學科間的關聯及相互作用。此外,學校依托虛擬教研室與跨學科科研平臺,構建基于知識圖譜的智能化教學系統。該系統通過可視化手段,幫助學生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并依托動態更新的知識圖譜,使學生隨時獲取最新研究進展,提高學習效率與科研能力。
三、虛擬教研室建設: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虛擬教研室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創新,借助信息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教學資源共享與學術協作。該平臺不僅促進跨學科、跨地域交流,還推動了教育資源的集成與高效利用。寧波大學聯合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海洋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高校,共建虛擬教研室,圍繞《海岸帶資源開發與評價》《海洋地理》《遙感導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等核心課程群,整合海洋、環境、測繪、經濟等學科優質資源,為師生提供更靈活的教學與科研環境。在該平臺上,教師可共享教學資源、協同開展科研項目,而學生則可通過遠程學習、在線研討等方式,參與跨學科課程及項目,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實踐能力。例如,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地理、環境、海洋等學科教師共同開發課程、聯合指導學生,并通過線上平臺開展學術交流。此外,學校還計劃將虛擬教研室建設為跨學科研究基地,深化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創新性研究項目,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地理與空間信息技術系)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