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玲 劉霞玲:以數字化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張慶玲 劉霞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活化石”。寧波非遺底蘊深厚,朱金漆木雕的精湛、泥金彩漆的絢麗等,承載著地域文化基因。近年來,寧波積極探索數字化路徑,如通過3D建模記錄傳統技藝、抖音賬號擴大傳播、VR展廳增強體驗,這些實踐是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有益探索,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技術應用淺層化,3D、VR深度融合不足;傳播內容同質化,缺乏現代創新表達;受眾參與度低,難達傳承核心;復合型人才短缺、資源整合不足等,制約著非遺數字化向縱深發展。為此,要更好運用數字化技術,以數字化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深化技術融合,提升保護精度
一是運用AI技術賦能非遺數據庫。寧波非遺資源眾多,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豐富。構建非遺數據庫時,AI技術優勢明顯。如整理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資料,以往拍照、錄像方式導致資料雜亂,而AI技術可對影像、文字、音頻智能分類;機器學習算法能按風格、年代等對朱金漆木雕精準分類,便于檢索。修復資料上,AI技術也有突出表現,像修復寧波走書音頻,能去除雜音,讓后人感受其魅力。
二是運用3D建模+AR技術實現虛實融合。3D建?筛呔冗原寧波非遺實物。以越窯青瓷保護為例,3D激光掃描能捕捉其外形、紋理等特征,轉化為數字模型,方便研究且避免文物損傷。AR技術將虛擬非遺內容與現實融合,在非遺展館,觀眾掃描二維碼,就能通過手機看到泥金彩漆作品的AR呈現,還能查看制作步驟等,增強參與感。如在梁祝文化園,游客借助AR導覽,能看到梁祝傳說場景再現,實現非遺從靜態到動態互動傳承的轉變。
創新傳播方式,貼近現代受眾
一是做好“非遺+故事”短視頻與直播,活化文化傳承。短視頻與直播平臺為寧波非遺傳播開辟了新路徑。寧波的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寧波走書等非遺項目,背后蘊藏著深厚文化與傳承人故事。例如,寧波走書傳承人在短視頻中不僅展示表演片段,還分享學藝時走街串巷的艱辛與堅守舞臺的執著,讓觀眾感受到傳承背后的熱愛;朱金漆木雕的直播則完整呈現選材、雕刻、上漆等工序,傳承人邊操作邊講解工藝的歷史變遷、風格特點與文化寓意。這種“非遺+故事”的形式,打破了傳統與現代的隔閡,讓非遺從高冷的傳統文化變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引發情感共鳴,增強文化認同。
二是開發非遺主題數字產品,貼近年輕群體。數字產品是吸引年輕人的重要載體?山Y合非遺資源打造特色文創,比如以湯圓為原型,設計搭配“阿拉寧波”“贊嘞”等方言的表情包,讓年輕人在社交中自然接觸非遺;將越窯青瓷、骨木鑲嵌等轉化為數字藏品,借助區塊鏈技術賦予獨特性,滿足年輕人對個性化數字產品的需求。數字藏品的限量屬性還能激發收藏熱情,促使年輕人主動了解背后的非遺,讓古老技藝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構建互動生態,促進活態傳承
一是搭建線上學習平臺,打破傳承壁壘。線上學習平臺是擴大非遺傳播的關鍵。如針對朱金漆木雕,可邀請傳承人開設直播課程,涵蓋工具使用、草圖繪制、雕刻與上漆工藝等核心內容,配合圖文并茂的數字教材,方便學員實時學習與課后復習;泥金彩漆課程則通過特寫、慢動作等技術,清晰展示蠣灰采集、漆料調制、堆塑彩繪等細節。
二是建立用戶參與機制,激發全民創造力。多樣化參與機制能點燃公眾熱情。如舉辦“非遺創作大賽”,鼓勵將寧波走書與現代音樂融合,基于越窯青瓷設計文創,既挖掘公眾才華,也加深對非遺的理解;開展“線上投票選推廣方案”活動,展示骨木鑲嵌等非遺的宣傳方案供公眾選擇,投票過程也是了解非遺的過程。既增強參與感,又能根據公眾喜好優化策略,推動非遺從“小眾傳承”走向“全民參與”,實現活態傳承。
完善保障體系,夯實發展根基
一是強化人才培養,打造專業梯隊。人才是寧波非遺數字化的核心驅動力。本地院?砷_設“非遺數字化”交叉專業,整合藝術設計、數字媒體技術等多學科資源,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聯合非遺傳承人、本地數字科技企業開展培訓,內容涵蓋數字化采集技術、數據庫管理等,讓技術人員深入理解非遺內涵,避免文化流失,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
二是推進資源整合,提升協同效能。當前寧波非遺數字化存在資源分散、重復建設問題,亟須相關政府部門牽頭成立“寧波非遺數字化聯盟”。聯盟可整合各地非遺資源,如海曙寧波走書、鄞州骨木鑲嵌等,打破地域與部門壁壘,避免資源浪費。建立統一資源庫和數據標準,涵蓋文字、音視頻等資料,實現共享查詢。
三是促進資金多元化,增強發展動力。非遺數字化需大量資金,僅靠財政投入難以滿足?梢肷鐣Y本,鼓勵企業合作,如文創企業參與泥金彩漆數字化建設,開發數字藏品實現共贏。設立公益基金,資助瀕危項目數字化搶救與人才培養,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方投入機制,為長遠發展注入動力。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