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仁:學會做“減法”
陸 仁
外出旅游觀光,遇到風景怡人處,總會忍不住“打卡”。回來之后,手機、相機里一堆照片怎么辦?妻子的做法是,一股腦地下載,存到電腦上。而我,一般要先做“減法”,對照片作些篩選。覺得不太理想的,直接刪除。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縮短下載時間,二是可以減少存儲空間的占用,三是方便日后選用和處置。
父親年輕的時候,是種水果的能手。無論是桃還是李,不論是產量還是果品質量,總要比“隔壁鄰居”的好一些。秘訣何在?就在于年復一年地做“減法”。每當秋冬時節,父親就會找出鋸子、剪子,對果樹進行大量的“整枝”——剪掉那些病蟲枝、交叉枝。這樣,既促進了養分積累,又改善了果樹通風透光的條件。枝頭少了,收獲的果實反而更多了。
寫文章,也有一個“減法”問題。記得初學寫作之時,遇到一個好的選題,通常會按構思框架,查閱資料,收集素材,引經據典,東騰西挪,把文章寫得長長的,覺得這樣才夠分量。“碼字”時間久了,做“減法”成了一種自覺。初稿寫好后,反反復復琢磨,逐字逐句推敲,多余的字句果斷刪減,有時甚至整段整段地刪除。“文章不怕改,越改越精彩”,做“減法”的過程,也是提升寫作質量的過程。
“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創造條件,結交新朋友,拓展“朋友圈”。等上了一定年紀,卻發現,朋友未必越多越好。時過境遷,捫心自問:真正知根知底,能以心相交的朋友,又有多少呢?朋友也是要做“減法”的。其實,過去一些所謂的朋友,是“朋”不是“友”,是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所在。志同道合的“友”,當然要倍加珍惜、用心呵護。利益聯結的“朋”,少些又何妨?
學會做“減法”,人生更精彩。除了上述幾方面,可以列舉的好處還有很多。比如,精簡物質,可以使我們的生活避免空間雜亂;節制飲食,有助于身體健康,降低慢性疾病風險;減少資源浪費,既有助于保護環境,又能降低生活成本;舍棄不必要的社交,可以排除干擾,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學習思考;如此等等。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活本身是復雜的,做“減法”,看起來是件極其容易的事情,其實不然。這需要我們練就一雙慧眼,保持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擁有洞察世事的本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敢于“斷舍離”的勇氣。如果這也不想放棄、那也不想放棄,這也想得到、那也想得到,就會像寓言故事中的蝜蝂一樣,越背越重,越裹越累,最終作繭自縛,難以自拔。
學會做“減法”,著力點在“減”,關鍵點則在“學”。人生之中,什么該“減”,什么不該“減”,這本身是一門學問。比如,對從政者而言,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升遷的期望值是要“減”的,要學會淡泊名利。而自我約束的標準和要求,則是不能“減”的。“減”得不好,“減”錯了方向,很可能就會出問題。達到“當減則減、應減盡減”的境界,需要加強自身的文化、道德修養,需要不斷矯正處世的態度。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人生當中,很多的不快樂,是因為欲望太多、太沉。減了一分欲望,就恢復了一分良知,這是多么輕快灑脫的事情啊!擺脫負累,告別“冗雜”,化繁為簡,回歸本心,我們一定會使自己的心靈更加純凈。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