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孟軍:鄉村全面振興的紅色密碼
邢孟軍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經常通過書信方式,同基層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流互動,勉勵大家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在總書記回信精神指引下,開拓創新、拼搏奉獻,譜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曲曲壯歌。
2018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余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回信激發的澎湃干勁,就是其中一個縮影。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揮好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再接再厲、苦干實干,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在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下,橫坎頭村以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為契機,聚焦黨建引領,聚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深化“鋒領過坎”工作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了新突破。
6年之后的今天,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內容,揭秘鄉村全面振興的紅色密碼,對于推動寧波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爭一流、創樣板、譜新篇”,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邢孟軍
“兩個必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政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中明確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橫坎頭村牢記總書記“兩個必須”的殷殷教誨,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面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戰斗堡壘,把廣大黨員培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先鋒戰士。
傳承發揚“紅色基因”,著力建強基層黨組織。橫坎頭村牢牢堅持“深化黨建謀新篇,品質紅村展新顏”的發展思路,以“紅色黨建”為引擎,傳承發揚“紅色基因”傳家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堅強戰斗堡壘作用以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努力開創橫坎頭村發展新局面。一是提出“建設同根據地一樣堅固的戰斗堡壘”,用硬標準打造硬班子,組建浙江省首個革命老區村級黨委和寧波市首個村級“大黨委”,吸納農村工作指導員、黨員鄉賢為兼職委員,村黨委委員儲備更為豐富。二是以自然村為基本網絡建立6個“前哨支部”,推進“前哨支部”標準化建設,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目標導向,大力推進黨建提升工程。三是堅持“強村帶弱村,先富幫后富”,與周邊8個村開展共建共享、聯管聯育、互補互促的紅鋒共富黨建聯建,引領周邊片區組團發展,走向共同富裕。
錘煉提升“黨員先鋒”,著力打造過硬黨員隊伍。一是深入推進“領頭雁培養工程”,健全遞進培養、墩苗歷練、跟蹤考評培養鏈,把黨員負責人培養成行業領頭人,把優秀人才發展成優秀黨員,形成一個人帶出一群人、一群人干出一片天的新局面。二是深化“我是黨員”系列活動,通過黨員戶掛牌亮牌、黨員佩戴黨徽、黨員承諾踐諾等活動,增強黨員自律意識和引領發展、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先鋒意識。三是實施黨員先鋒指數“紅星榜”,大力推進以“陣地亮標識、黨員亮身份、崗位亮職責、黨建亮績效”為主要內容的黨建全域“亮顯工程”,全村黨員分成“青山綠水”“平安巡邏”“紅色暖心”三支黨員先鋒隊,全面開展“帶民富、解民憂、安民心、助民樂、促和諧”活動,要求黨員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村民。
創新推行“黨群聯心”,著力擦亮服務群眾的“紅色品牌”。一是“遇事大家談”,大家的事大家提、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辦,村黨委每作出一項重要決策、實施一項重點工程,都會事先聽聽群眾的真實想法,接受群眾的監督。二是“常坐小板凳”,不管大事小情,哪怕只涉及一戶群眾,黨員干部都要到群眾家里的小板凳上坐一坐,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建議。三是深化“聯六包六”工作法,每個黨員聯系和包服務六戶村民,黨員對聯系戶做好收集群眾意見、矛盾糾紛化解、重大事項傳達等六項工作,要求每位黨員每月走訪聯系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聯系記錄。
產業興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源頭活水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一個有機整體,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立足于農業這個基礎、農村這個主戰場、農民這個核心,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就是要抓住發展不放松,圍繞發展做文章,加快發展見成效”。總書記在給橫坎頭村的回信中肯定了橫坎頭村發展紅色旅游、利用綠色資源、壯大特色農業取得的成績。近年來,橫坎頭村通過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特色農家樂培育,探索走出一條“紅色+綠色+農家”的老區共同富裕道路,發展水平位于全國革命老區前列。
提升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寧波出臺一系列加快老區發展的政策,對橫坎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紅色旅游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和全力資助。特別是補齊老區發展短板,修建了余姚到梁弄的公路,橫坎頭村到余姚市區從此告別了翻山越嶺時代。為促進老區發展,寧波規劃建設了四明山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后,橫坎頭村的區位優勢將得到顯著增強。寧波還通過生態補償、轉移支付、中心鎮獎勵等途徑,極大地提升了橫坎頭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橫坎頭村牢牢抓住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契機,用好用活綠水青山資源,著力找準群眾需求和村莊建設的結合點,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備,產業發展前景更加明朗。
發展特色農業,傳統產業得到新提升。橫坎頭村牢記總書記“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的回信指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引導農民參與發展特色農業,拓寬增收渠道。成立橫坎頭新農村開發公司和四明紅鋒服務社,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同浙江農林大學、寧波市農科院合作發展櫻桃產業,橫坎頭村1000多畝農田,80%種上了櫻桃樹,好的櫻桃園畝產有3萬多元。橫坎頭村還充分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大力發展茶葉和楊梅產業基地,并對村里的桑葚、板栗產業進行升級改造,通過深加工、美化包裝、新引入保鮮技術等措施,著力提高傳統產業附加值。
開發紅色資源,旅游產業成為新亮點。作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和百個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橫坎頭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橫坎頭村對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進行保護性修繕,對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有效保護了紅色歷史遺跡。橫坎頭村利用紅色資源,創建了寧波首個紅色村史館,每年都組織開展以“弘揚紅村文化”為主題的村落文化藝術節。橫坎頭村還充分利用浙江山水旅游節、四明山旅游節、余姚楊梅節、梁弄櫻桃節等節慶,大力推介“紅色文化游、特色風情游、美麗生態游、悠閑農家游”,真正把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綜合治理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抓手
橫坎頭村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以村黨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治理體系,深入挖掘、培育和發揮鄉土文化的柔性治理作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制、村莊治理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機制,極大地提高了鄉村全面振興的綜合效能。
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橫坎頭村非常重視優化村級民主參與機制,充分保障黨員、村民的民主權利,確保每個黨員、村民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真實意愿投票選舉;健全村級民主決策機制,對村級重大事項實行“四議”制度(村黨組織提議、三套班子合議、村監會商議、村民代表決議);落實村級民主監督機制,嚴格選舉產生村務(社務)監督委員會、村務(社務)公開民主管理監督小組、“三資”管理小組,全方位確保村民監督權。
全面提升法治能力。橫坎頭村扎實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深入實施“陽光治理”工程,全面推行“五議兩公開”和“陽光村務八步法”,制定《關于推進村級“小微權力”規范運行的實施意見》,編制村級“小微權力”清單。修訂村規民約,將一些和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融入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入規入約,使村民形成“準則是德、條例是理、村規民約就是規矩”的認識。深入推進“網格化管理、主動式服務”,構建“一站式為民、一條龍服務、一把尺標桿、一體化調解”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創造“小網格”撬動“大治理”工作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發揮德治積極作用。橫坎頭村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農村德治,通過制定村級道德章程,設置道德講堂、德育基地、文化禮堂等各類載體,常態化開展道德評議活動。橫坎頭村培育了一支社會調解員隊伍,創造了“心連心”守護“零距離”的“紅村經驗”,人大代表、村老娘舅、道德評議員成了村民之間的“連心橋”、矛盾化解的“減壓閥”。橫坎頭村還大力培育聯系紅村新鄉賢,各個領域的新鄉賢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敦禮重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新鄉賢是橫坎頭村德治方面的一支生力軍。
文化傳承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石
橫坎頭村非常注重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的傳承工作,以“弘揚紅村文化、建設文明新村”為主題,持續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培優工程,通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扎扎實實地走出了一條文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
培育文明鄉風。一是重視陣地打造,建成道德文化長廊、村文化禮堂等文體陣地,有效利用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紅色資源,深入挖掘本村特有的紅色文化,打造村民精神家園。二是加強隊伍建設,組建戲曲、籃球、花轎、舞蹈等文體隊伍,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組織開展富有特色的文體活動,活躍群眾文化,弘揚文明新風。三是豐富活動形式,以傳統節日為契機,以“弘揚紅村文化”村落文化藝術節為載體,開展迎新春文藝晚會、迎端午戲曲專場等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良好家風。好家風是好家庭的血脈,是好社會的根基,橫坎頭村非常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一是通過“紅村樹新風”創建動員會、黨員組織生活日、村民小組討論會等形式,開展最美家庭、美麗庭院戶、家風家訓創評等“最美系列”評選。二是建立“道德講堂”,邀請各界人士為群眾作道德講座,幫助群眾培育良好家風。三是從道德、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評選表彰好家風核心戶,并以核心戶輻射帶動全村好家風創建深入開展,著力構建處處文明、家家和諧、人人幸福的美善村風。
培育淳樸民風。橫坎頭村念好“正理念、強基礎、重實效”九字訣,堅持把傳承紅色精神和弘揚文明新風有機結合,凝聚起共建“美麗紅村”的強大力量。一是以文化人,保護傳承農耕文明,讓橫坎頭村既保留住濃郁的鄉土味,又散發著清新的現代風。二是以紅育人,打造“黨建+紅色記憶”品牌,開播“紅色電臺”,組建紅色宣講團,讓紅色傳人講好紅色故事。拓展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遺址為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組織村民觀看紅色影片、看望革命老戰士,營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濃厚氛圍。三是以愛感人,成立“愛在紅村”志愿服務總隊,開展“文明紅村我先行,聚力點亮微心愿”“春泥筑愛”等常態化、長效化的志愿活動,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共建美麗紅村的熱情。
(作者系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